银行理财的糊涂账

  这个月,老安买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就要到期了。老安到银行一看,吃了一惊:他购买的这款理财产品收益为负5.25%。他20万的辛苦钱在银行放了一年,少了1万多。“如果当时存入一年期的定期存款,还能有8000多元的利息呢!”这里外里差出来近两万元。

  □本报记者 张朝晖

  家住北京北太平庄的老安最近比较烦,他万万没有想到,钱进银行转了一圈,竟然“缩水”了。

  这个月,老安买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就要到期了。老安到银行一看,吃了一惊:他购买的这款理财产品收益为负5.25%。他20万的辛苦钱在银行放了一年,少了1万多。“如果当时存入一年期的定期存款,还能有8000多元的利息呢!”这里外里差出来近两万元。

  老安彻夜难眠。去年3月,老安来到这家银行时,热心的银行服务人员向他介绍了一大堆理财产品,什么结构性产品、集合资产理财计划、挂钩港股指数、黄金、石油、投资于巴菲特旗下基金……

  面对厚厚一摞产品条款介绍,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安看得云里雾里,只剩点头的份。在很多艰涩难懂的术语中,最让老安心动的是某款产品高达30%的预期收益率。老安私下盘算,钱进了银行算是放进了“保险柜”,最不济还有一个“利息”呢。

  老安看重的是“银行”这块招牌,于是他将20万的个人储蓄转成了银行理财的一纸合约。

  他怎么也想不通,“银行”怎么还能把财理成这样?

  老安要求银行必须给他一个明确的“说法”,于是天天泡在银行,成了这家营业部的“一个钉子户”。在这里,他遇到了不少和他一样来银行“讨说法”的客户,都是吃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亏。几天下来,银行工作人员除了谦和的态度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尴尬。

  工作人员遗憾地对老安表示,理财出现损失显然是各方面最不愿看到的情况,投资收益较低是由于理财产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方面并没有过错”。

  老安愤愤地说:“你们投资亏了就没有责任吗?再说当时向我推销的人简直是信誓旦旦,有亏损的可能怎么不早说?”

  据国内有关机构调查,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中,20%以上的产品销售终端对销售适应性原则只字未提,多数购买者根本不知道这是发行人的义务。而在客户调查中,仅有8%的客户接受过风险承受能力测试。

银行理财的糊涂账】更新于2023-08-13 2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