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十年--从零到十二万亿

  银行理财走过了整十年。2004年2月、9月,首只银行外币、人民币理财产品分别诞生,截至2014年2月,银行理财余额达12.2万亿元,正好十年。2014年,管理层力推理财事业部制,试图在降低系统风险的同时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

  首只理财选用预期收益型

  2004年被称为“银行理财元年”。时年2月,国内银行第一只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正式拉开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大幕。2004年10月开始,股份行、国有大行纷纷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

  同时,央行从2005年开始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了存款准备金利率,使得央行票据的收益从3.3%以上,下降至2005年年中的2%以下。摆在正蓬勃兴起的银行理财面前有两条路。

  第一种是期限错配,即投资标的是一年期央票,但是理财产品期限仅半年,甚至一个月。某国有大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表示,这使得银行承担了市场风险,需要到期滚动发行。如果资金面突然紧张,后续资金跟不上来,就得向银行自营资金借钱。期限错配由此产生,进而引发理财资金、自营资金混同,以及后来资金池模式逐渐出现,加之预期收益率形式使得风险并未完全过授给投资者,也为刚性兑付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在资金面紧张时,期限错配愈加严重,理财资金与自营资金混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另一种是选择新的投资渠道。2004年~2005年,银行理财都是通过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而对投向的进一步创新摸索,2006年3月,首只银信合作的“非标”诞生。与此同时,监管文件相继推出,逐渐确立了银行理财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

  “非标”、资金池兴起背后

  管制套利永远是金融产品创新最大的动力。由于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成立之初,银行理财无法以自身名义做直接投资,但是一直希望有一个“通道”。“通道”有两种选择。一种模式是委托贷款,但是由于央行规定委托贷款只能一个客户对接一个贷款,而银行理财是向很多投资者募集,于是就选择了另一种模式—银信合作模式。

  信托由于投资范围最广,而且法律关系最明晰,成为银行理财的首选。就在此时,急扩张的国开行,希望在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外,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为其企业客户融资。于是,2006年3月,通过新华信托的信托计划,把资金贷给由国开行推荐并提供担保的项目,第一只银信合作模式理财产品由此诞生。

  最初的银信合作产品都是资金投向单一项目,并且对投资者会详细披露。但是,随着理财规模越来越大,不管从降低操作难度,还是降低集中度风险考虑,银行开始慢慢从事集合管理,即资金池管理模式,这本来是商业银行理财转型的一个步骤。

  从2010年开始,央行开始控制信贷规模,加之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个人存款加速向理财等转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不足。商业银行更多有冲动通过同业、理财做表外放贷,非标迅速崛起,一度甚至最高达到投向的50%以上。直至2013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比例做出了限制,清理“资金池”模式。

  今年1月7日,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会议上表示,理财业务改革的关键,从根本上讲,是要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建立风险防范隔离墙,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存贷款业务机构和运营的彻底分离。作为过渡,当前可在银行内部设立事业部,积累经验。对于下一个十年的理财投资,各家银行也在进行新的探索。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期限更长、有持续稳定回报的理财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银行理财应向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定位转变。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编辑: 纷飞

银行理财十年--从零到十二万亿】更新于2023-08-13 22:31:35